新闻动态
探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现实路径
发布时间:2018-12-07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席卷全球,制造业重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面对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在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更好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焦关键问题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近10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制造业增加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增速逐渐趋于平缓。从经济效益看,2017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比美国企业高11%,但平均利润却低了30%;从核心技术看,中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90%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都依赖进口;从产品质量看,我国通用零部件产品的使用寿命一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30%。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不足,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对此,需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现实路径,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当前,对标技术进步发展的轨迹和全球产业演进的特点,我国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组织方式,存在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缺核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长期依赖进口,在核心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亟待突破。
二是有核心能力,但缺标准体系。在航空制造业、原材料工业、集群电路产业等领域,缺乏技术标准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服务标准体系,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不高,缺乏知名品牌和行业话语权。
三是有核心能力和标准体系,但效率不高,发展后劲不足。资源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人才储备不足,企业在高端领军人才、研发设计团队、技术骨干、专业技能人才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四是有产业规模,但产业的时代性与组织方式的现代化不足。由于底子薄、发展速度又快,很多产业是在强大的需求拉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技术与管理的积累不够,产业成长路径“自然生长”的特点明显,特别是终端消费品生产领域大省、中小企业众多的地区,都表现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协调。
在此背景下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既要推动产业技术的现代化,更要推动产业组织方式的现代化;既要实现“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提升,更要实现“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协调。
找准方向路径
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发展理念,顺应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效支撑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既有优势。就目前全部制造业的39个大类来看,我国是唯一一个产业体系完整的国家,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本钱”。在这一基础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要彰显产业特色,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标准、品牌和集群竞争优势;二是要接轨国际重要的制造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跟上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三是要充分体现先进性,突出技术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原有产业优势,又要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技术方面更好突破,实现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突破,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化。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还要找准关键路径。可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注重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各地需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把实体经济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着力点,用制度环境优势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做实、做强、做精、做专,引导实体经济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注重打造市场主体的竞争生态,加快培育卓越的制造业企业群体,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中坚力量;重点支持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企业,引导大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还需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引导传统工业企业更好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把握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
总体来看,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不仅需要生产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还需要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普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从思路到模式的彻底改变。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坚定信心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新增工业利润“偏重”需辩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