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动态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三链”打造大湾区
发布时间:2017-07-14
   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被首次提出,也意味着杭州湾区正式瞄准“世界第四大湾区”的目标。
  承载着浙江乃至中国发展新使命的杭州湾区,无论从产业基础,还是区位优势上都有巨大发展前景。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处处长潘毅刚表示,未来,杭州湾区的发展要用好“三条链”:以余慈地区为代表的产业链,以世界第一港宁波舟山港和贸易试验区为依托的贸易链,以及以杭州为主的创新链。
  产业链:
  集群协同打基础
  “我们生产的机电外壳是车辆‘防抱死’ABS系统的核心部件。去年全球总共卖了8810万辆轿车和轻型商务车,算下来,每7辆车里就有一辆装了我们产的电机外壳。”赚下全球七分之一的市场,宁波慈溪龙山汽配企业常务副总胡贤军很是自豪。然而,造型简单的机电外壳工艺却不简单。胡贤军告诉记者,每件外壳的误差不能超过30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三分之一。能做到如此精确,“机器换人”功不可没:年产值能达到1亿元的车间,工人却只有23个。
  今天的“余慈制造”已崭露头角,开始展现影响全球的力量,也让杭州湾区具备了引领和拉动浙江经济的产业链优势。
  兆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可批量生产非晶宽带的民营企业,突破国际巨头市场垄断,在行业内国际排名第二、国内排名第一;宁波慈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钛板、钛钉产品占据国内市场30%左右的份额,其自主设计的颌骨牵引器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这些年的“机器换人”、转型升级,使得一大批余慈企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独占鳌头。工业发达的余姚,目前已拥有多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是国内三大电动工具制造业基地之一;而在经济实力排全国百强县第五名的慈溪,则是中国最大小家电生产基地、塑模之乡、轴承王国。随着无水港区等物流项目陆续建成,又为余慈地区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放眼整个宁波地区。除了市场先发和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外,以服装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临港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三大产业集群的优势显著。同时,宁波正根据各区县产业的定位,进一步发挥在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在市内外建设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以“飞地经济”模式有效利用杭州湾区广大的市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宁波的产业资源,以智能制造和上海的金融业形成协同配合。
  而从环杭州湾区的总体来看,沿岸各市县已拥有一大批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嘉善木业、海宁皮革、萧绍平原的化纤纺织,再到慈溪家电、嵊州领带、余姚塑料和宁波服装……这些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据了强势地位。以化纤产业群为例,在全国同行业销售收入前30名企业中,集聚于杭州湾区域的就有8家,使这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带之一。发达的化纤产业群又为杭州湾沿岸的纺织业提供了强大的上游产业链,仅绍兴一个县,纺织面料就占了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
  贸易链:
  大进大出拓疆土
  站在宁波舟山港鼠浪湖铁矿石中转码头远望,巨轮穿梭,一片繁忙,轮船卸货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如今,这里是我国大陆重要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国内最大的铁矿石中转基地和原油转运基地,国内重要的液体化工储运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粮食储运基地,是国家的主枢纽港之一。同样,也是杭州湾区贸易发展的底气所在。
  从不起眼的小渔村到世界第一大港口,十年的时间里,宁波舟山港给浙江的明天增添了更多的可能。201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22亿吨,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156万吨标准箱,稳居全球四强,增幅列全球前五大集装箱港口之首。其外,其235条航线遍布欧美、中东、东南亚地区,对“一带一路”的覆盖面积达到70%以上,正逐渐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
  随着今年4月1日原本挂着“舟山”字样的进出口,变成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为杭州湾区的发展再添砝码。“舟山自贸区的设立,将助力舟山成为全球性油品国际贸易中心,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说。
  除了舟山自贸区外,全国唯一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和全国首个跨境电商试验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对于杭州湾贸易链的延伸同样有着十足的分量。
  自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在浙江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义乌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这座浙中小城,你会发现如今的义乌“国际范儿”越来越浓,多种类、多批次、小批量的小商品不断地吸引着外商的眼球。而随着义乌至宁波港和“义新欧”铁路集装箱联运专线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争相来到这里,搭上改革“义乌号”列车,走向世界。这也是对义乌人当年“鸡毛换糖”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而已经两周岁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两年多的摸索中初见成效。今年一季度,杭州跨境电商出口13.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78%,占杭州外贸出口的13.98%。一大批跨境电商迎来飞速发展。此外,在杭州综试区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推进下,WTO已决定将电子商务纳入相关谈判议题,全球第一个“eWTP实验区”将可能成为现实。这个全球买、全球卖、高效率、全透明、无障碍的全球电子贸易平台,将会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全球化的队伍中。
  创新链:
  头脑经济添活力

  “我们已有三个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希望这些创新药物能够按计划顺利上市,让患者尽快使用,这也实现了我回国的初衷。”尽管是周末,但歌礼药业(浙江)有限公司副总裁单波却忙着将拳头产品抗丙肝新药ASC08加紧投产上市,以及第二个抗丙肝新药ASC16进入申报上市的准备阶段。创新的巨大魔力,让这家企业从仿制药走向创制新药,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新药创制企业之一。

  而这家企业的诞生地滨江,更是在创新的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创新让滨江从狭窄的小路走出了一条通天大道。20年间,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杭州乃至全省信息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重要一极,2016年更是在73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了901.4亿元GDP。更培育了一家家让杭州人为之自豪的企业: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集团、中控科技、安恒信息……
  纵观世界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经济总量大,而且贵在创新。随着“手脚经济”向“头脑经济”的转变,不止是滨江,更多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在环杭州湾崛起。以杭州为中心,沿钱塘江两岸向绍兴、宁波、嘉兴、湖州辐射,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微电子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分工协作体系,使杭州湾地区的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占全省80%以上,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90%以上。
  此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提供了更好的载体。今年的省党代会报告更是提出,要“大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城市科技城等科创大平台建设”。尤其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搭建,将聚集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等各类创新资源,为全省铺就一条创业创新带,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从“浙江赶超”到“浙江引领”,浙江的发展源于创新,而创新的动力又源于人才。对此,浙东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邱风雷深有感触。从2010年,成功邀请到世界混凝土行业的领军人物张日红博士以来,其研发的静钻根植桩新技术催发强大的生产力,迅速形成了新的桩基产业链,开始从宁波辐射全国,到今年已实现销售额13亿元。张日红撬动的不仅是13亿元,更引来了一批人才加入其中。如今,浙东建材集团1600多名职工中,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达到了400多人。而张日红博士带领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已集聚人才80多人,至今累计获得发明专利50多项。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