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动态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经济转型升级的浙江经验
发布时间:2017-06-05

  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浙江如何破解 “成长中的烦恼”、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时代难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所谓“腾笼换鸟”,就是要用“敢为天下先”的气概,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合作和交流,为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所谓“凤凰涅槃”,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为浙江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指明了发展目标、实施路径,也为爬坡过坎提供了新动力。

  十多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自觉践行发展新理念,持续深入打好以“拆、治、归”为基本招法的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率先进行转型升级的有效探索,在“腾笼换鸟”中实现了“凤凰涅槃”。2016年我省GDP4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城镇化率为67.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6.8%。今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全省GDP同比增长8%,在经济体量较大的沿海省份中位居第一;企业利润、员工收入、政府税收这 “三大收入”持续增长。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6.3%和18.0%;全省进出口总值增长23.1%。浙江经济有新气象,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打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
  浙江在探索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已经“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绘出一道漂亮的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曲线。
  产业结构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单轮驱动”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浙江大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互联网新基因注入传统优势产业、工业大县、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区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助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开展“十万企业上云”行动,形成了信息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重点行业典型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装备数控化率等全国领先。浙江产业结构呈现信息经济一马当先、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深度调整的良好发展态势,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浙江经济新的战略支点。
  要素结构从低水平的资源、廉价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向技术、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转变。加速了全国乃至全球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生产要素质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增加,劳动者素质快速提高,资本深化持续进行,推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和浙商系等创业“新四军”异军突起,逐步成为转型升级主力军。
  新动能替代旧动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浙江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壮大经济新动能,信息经济一马当先,“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高水平发展,高新区、科技城、特色小镇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新经济新业态新要素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发展新动能实现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把传统资源和成本优势转为技术创新优势,以新动力快速增长来抵消旧动力衰减,以质量提升来对冲速度放缓,使得科技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4%,科技创新成为产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开始发力,逐渐破解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难题。首先,借助大幅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培育和高新区全覆盖提高产业“微笑曲线”技术上游,出现了民营高科技产业集群内生增长的滨江模式、新昌模式等新发展模式;其次,通过机器换人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和智能制造推广应用,系统提升改造“微笑曲线”制造中游,2016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上升为第三位,“两化”融合指数上升为第二位;再次,基于市场创新的信息经济发展促进电子商务、智能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江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大数据、云服务业等已经开始参与搭建我国五大商业基础平台。
  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不断集聚新要素、培育新主体、孕育新业态。浙江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跃、民营资本充沛、市场机制完善的发展环境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形成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的市场化发展新模式,浙江已经成为全国创业创新的向往之地。各类高端创业创新要素加速集聚,2016年全省新增“国千”人才105人、“省千”人才215人,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3859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93家,浙江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海归系、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等“新四军”成为新一代创业者。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取得重大进展,出现高端产业、创新要素向都市圈、城市群加速集聚的趋势

  近年来,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空间上出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已超越经济强县成为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新形态,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正在向以城市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转型。四大都市区已成为浙江产业化、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业创新的重要高地,小城市、特色小镇孵化蝶变成为新的产业集聚平台和创业创新平台。
  工业化、城市化的空间载体从以县域经济为主向以都市区经济为主转变。县域经济为浙江经济的起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产业的高端化和高端的产业化,尤其是七大万亿产业的发展,要求更高端的配套系统,这对产业所依赖的空间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浙江在保持县域经济优势的同时,正形成“一体两翼”的经济增长极和布局,以更大的空间尺度来整合优化配置资源。2016年,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38%,人口约占全省的46%,但集中了全省65%的GDP;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的集聚状态,从传统的小集聚向高层次的大集聚模式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量依托传统产业集群的地区经济增速减缓,纺织、服装、塑料、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产值利润回落。浙江顺势而为,探索建设了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义乌商贸服务等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着力构筑全省规模最大、产业层次最高、产出效益最优的高质量发展平台。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创业创新的重要高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小城市、特色小镇孵化蝶变成为新的产业集聚平台和创业创新平台。一是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目前,36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已成为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繁荣发达、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能主动承接大中城市辐射和有效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二是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实现产业高端化和高端产业化。2015年起,浙江全面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截至2016年底,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训名单。特色小镇建设在集聚高端要素、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端平台。
  率先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使命,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共赢的新路子
  浙江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回应人民关切、顺应民生需求,把绿水青山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狠抓“五水共治”,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治出了转型升级新天地、生态环境新篇章和城乡面貌新景象。只要是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浙江各级党委、政府都积极回应,还人民群众以清新空气、青山绿水和一方净土。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破解“成长的烦恼”。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宁愿牺牲GDP也要整治优化环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拳重典整治生态环境,认时谋势顺势,化压力为动力,出实招、动真格抓生态省建设。近年来,浙江重拳出击治环境,重典治污修生态,坚决关停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铲除劣币驱逐良币的土壤,坚决斩断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利益链条,强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找到了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致力于解决环境污染的“根子”问题,即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问题,也是产业转型升级问题。“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水环境治理看起来是个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增长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浙江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加快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区的生态化改造,实现从点源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逐步形成以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和低耗、减排、高效为特征的内涵式增长模式。

  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大力倡导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现实路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经济新业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健康养老、社交网络等新经济新业态破茧而出,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譬如,仓前“梦想小镇”既要“互联网+”还要“绿色+”,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互联网+”产业生态链,新型的“众创空间”和创业生态圈,催生了一大批“互联网+”新型企业,成为“两美”浙江新景区。

来源:浙江日报